卡特彼勒认为,未来十年衡量一个企业是否成功的标准将是看其是否能够将可持续性发展融入核心业务,并积极促进其所在社区的可持续性发展, 而这正是卡特彼勒为之不懈努力的事业。在中国,卡特彼勒致力于成为被公认的、有责任心、有贡献的“企业公民”,卡特彼勒基金会专注于中国的城镇化进程所带来的环境和教育挑战,并致力于满足人类生活基本需求。卡特彼勒基金会持续不断的公益投入,支持中国为落实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而提出的国别方案,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而努力。卡特彼勒基金会深知单凭一家机构或组织的力量,无法实现上述目标,多年来,一直与中国具有影响力的公益机构合作,支持他们在相关领域的工作。
教育对一个国家和地区意义重大。在2013年雅安地震灾后的重建工作中,卡特彼勒基金会首次参与了中国扶贫基金会发起的爱心厨房项目,为贫困地区农村学校提供厨具,以便学校能为学生提供营养平衡且加热过的食物,增进学生的健康。随后,卡特彼勒基金会又先后参与了中国扶贫基金会在河南和河北贫困地区的爱心厨房项目,为数十所学校配备了清洁高效的标准厨具,受益师生超过二万人。近十几年来,卡特彼勒基金会还先后支持了贫困学生助学金、免费视力筛查和佩戴眼镜、卡特彼勒希望图书室、卡特彼勒安全教室等项目。
除教育项目外,卡特彼勒基金会也大力支持环保领域的公益项目。卡特彼勒基金会与中华环保基金会从2011年开始合作公益林项目,从开始的单纯生态公益林到近年来转型为“生态+扶贫”模式的生态扶贫示范公益林,已累计植树超过38万棵,帮助近3000人增加了收入。卡特彼勒基金会与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的合作集中在洁净水领域,先后为河北、江苏、山东、宁夏、天津和青海等省、自治区的十多所农村缺水地区学校改善供水和净水设施,保证同学和老师的饮水安全;另外,帮助重庆、江苏、天津、云南和贵州等省市农村缺乏洁净水的村庄建造小型集中供水设施,提供小型净水和节水设备,保证村民饮水安全,提高健康水平,减少村民医疗支出,部分地区同时保障了牲畜饲养和农田耕地供水。此外,基金会还曾资助世界资源研究所在中国、印度和巴西开展的可持续性城镇化和宜居城市建设研究,以及大自然保护协会在全球开展 “大河伙伴关系”项目。
在人道救助领域,卡特彼勒多年来一直积极参与各类赈灾援助工作,从2008年南方雪灾和汶川地震、到2010年的玉树地震, 再到2013年的雅安地震……卡特彼勒一直冲在抢险赈灾的最前沿。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卡特彼勒第一时间组织资金和设备投入赈灾抢险的战斗中,为灾区人民恢复生活秩序保驾护航。如今,由卡特彼勒援建的学校中又响起了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而一台当年参与赈灾的Cat®(卡特)挖掘机也作为中国人民不畏天灾、团结向前的见证,被陈列于 “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中。
为了更高效地开展救援工作,近年来,卡特彼勒基金会还与中国扶贫基金会和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合作,支持他们开展备灾减灾工作,进行紧急救援物资储备。在19次救灾行动中,为数万受灾群众提供了及时支援,帮助他们顺利渡过灾后难关。此外,卡特彼勒基金会支持中国扶贫基金会为现场救灾志愿者、留守儿童、社区居民提供安全培训,支持中国妇女基金会在灾害多发地区面向农村医护人员和村民开展紧急救护技能培训,以减少灾害造成的生命损失。
在卡特彼勒看来,促进所在社区的可持续性发展是履行“企业公民”理念和责任的重要体现,是企业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卡特彼勒在中国超过35个业务部门及工厂的员工也都积极投身于各种志愿活动中。卡特彼勒希望通过在教育、环保和生计等方面的持续努力,为我们所在的城市及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作出贡献,成为被公认的、有责任心、有贡献的“企业公民”。